中文摘要
OAC基础上加一到两种抗血小板药物是当前AF患者MI后或PCI后的标准治疗手段。急性期双联或三联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可与再发MI或支架血栓形成风险相权衡,然而,延长治疗可导致严重出血,可抵消任何可能获益。目前,ESC血栓工作组推荐对需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AF患者,PCI后抗栓治疗应根据支架类型(药物洗脱或裸支架)、出血风险和是否择期手术,考虑2周至6个月的三联疗法。这些推荐是基于非随机临床研究数据,但不断增加的新数据提示延长的三联抗栓治疗有害。Lambert等对2001~2009年丹麦全国患者注册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超过12 000例因MI和/或PCI住院的AF患者。在启动治疗1年后,评估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OAC单药治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双联抗栓治疗和三联抗栓治疗的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研究结果提示,在OAC加氯吡格雷基础上,再加用阿司匹林似乎并无益处。作者提出三联疗法可以安全地被OAC加氯吡格雷替代。
目前,需抗血小板治疗的AF患者管理存在很大争议,该研究对此有重大贡献。这是关于这一问题的规模最大的流行病学研究,涵盖丹麦全部人口;同时也是一项真实临床实践研究,纳入多个中心有各种混杂因素的患者。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对AF患者,更多药物并无意义。2013年发表的瑞典WOEST研究也提出相同结论。该项多中心随机对照、开放标签试验发现在OAC加氯吡格雷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对PCI后AF患者的血栓形成无更多预防价值,而且增加出血风险。Lambert等的研究提示,OAC加氯吡格雷的风险获益平衡最佳
Lambert等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不能排除选择偏倚,三联疗法可能更多用于“更健康”的患者。这项研究终止于2009年,因此尚未应用新型抗凝药物(NOAC);仅研究MI或PCI后1年的结果。不清楚三联抗栓疗法是否应在急性期(2周到3个月)应用,起始的临床获益可能被随后的出血风险抵消。该研究如果能比较3个月时和12个月时的结果,意义将更大。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