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4月10日~13日,第21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SCC)于广州召开。本次大会特设的“行为心脏病学与双心医学论坛”备受瞩目,《国际循环》现场采访广东省人民医院耿庆山教授团队,为读者阐述双心疾病最新的诊断技术和高危人群。
《国际循环》:什么是“双心医学”?我国在“双心疾病”领域近期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马欢博士:“双心医学”,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主要是研究和处理心脏疾病相关的情绪、社会环境以及行为问题的科学。
《国际循环》:能否请您介绍我国在“双心疾病”领域近期取得哪些重要进展?
马欢博士:双心疾病既往主要是通过量表评估的方法加以判断,一般由心内科医生通过简单培训后掌握一些基本量表的用法,然后对患者进行评估。常用量表包括PHQ9量表、GAD7量表和HADS量表,这些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有效性都已通过验证。心内科医生可根据量表的评分结果,对患者有无合并焦虑、抑郁或其他精神心理疾病进行判断,这种评价方法是根据患者自身的评价,比较主观。更加客观和先进的方法是“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检测,它可以定量地评价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压力时出现心肌缺血的程度。
说起这个测试,我介绍一下我们医院引进该测试的负责人,也是我们双心医学团队的负责人——广东省人民医院的耿庆山教授。大概在2016年,耿庆山教授将精神压力诱发心肌缺血的测试项目引入广东省人民医院。患者可以通过精神压力测试来判断自己是否会在精神压力下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国际循环》: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有什么特点?
马欢博士: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发病机制与运动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不一样。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不一定会在冠心病患者中出现,它也可以在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即血管没有问题但有胸部不适的患者中出现。同时,年轻女性是主要的高危群体。此外,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不相同。吸烟、血脂异常、肥胖、糖尿病等,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是,精神压力诱发的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与个体的个性或其面对问题时的处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国际循环》:哪些人群应当接受这些检查?
马欢博士:我们的经验是,围绝经期的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或CT结果阴性但出现胸闷胸痛的患者、置入支架仍不舒服的患者以及年轻时出现较严重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例如三四十岁就发生心肌梗死的人群,应接受精神压力检测来评价精神压力情况下是否会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