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资讯内容 Content

2010年AHA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亮点解读(一)
季宪飞 李春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国际循环网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作者:季宪飞 编辑:国际循环网 时间:2011/1/5 13:47:40    加入收藏
 关键字:心肺复苏 


4、院内CPR登记
    国家心肺复苏登记处(NRCPR)和其它大的数据库提供了关于院内成人和儿童心肺复苏的流行病学和存活率的新信息。尽管这些属于观察性质的,但这种登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心脏骤停特征和复苏效果的信息,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5、心脏骤停期间设备和用于高级生命支持的药物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在召开2010年国际共识讨论会时,仍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任何药物或CPR机械设备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能够令人信服地发现应用这些干预措施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6、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
    以使血液动力学、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包括治疗性低体温)最优化为中心的、强调多学科联合的、组织化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可提高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存活出院率。当作为一个集束化系统性治疗时,尽管不可能确定这些治疗中的每一种治疗的作用,但这种联合治疗可明显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
    治疗性低体温被证明能改善昏迷的成人院外室颤型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自2005年以来,两个随机化研究(同期对照)和其它一些研究(历史对照)一样,证实对非室颤型的院内和院外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亚低温可获益。亚低温还被证实能有效提高缺血缺氧性脑病婴儿的神经功能完好存活率。还有,我们正急切的等待一项即将完成的前瞻性、多中心的儿科心脏骤停后亚低温的研究结果。
    许多研究试图识别出将来不可能恢复有意义神经功能的心脏骤停后昏迷患者,以及提出了对不良预后预测的决策原则,但这是建立在未经亚低温治疗的心脏骤停后研究制定的。而治疗性低体温改变了以前制定的这种评估不良预后决策原则的特异性。最近的几个报道证实,尽管神经系统测试或神经电生理研究预测预后不良,但经亚低温治疗后,仍有一些心脏骤停患者预后良好。
7、教育和实施
    施救者教育的质量和再训练的次数是提高复苏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再培训不能限制于2年的周期,而需要更频繁的技能更新。
    复苏干预措施常常同时实施,施救者必须能共同协作以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团队工作和领导技能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对提供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小儿高级生命支持的人员来讲。
    以社区和医院为基础的复苏项目必须系统的监测心脏骤停患者、所提供的复苏治疗水平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实施、反馈和持续的复苏质量提高提供了为优化复苏治疗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有助于缩小横亘在理想和实际复苏操作之间的知识和临床的差距。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视频

 
京ICP备15014970号-5   国际循环 版权所有  2008-2022 icirculation.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