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在本次两会上提出“三高共管”的建议,即在高血压、高血糖基础上,进一步将高血脂管理纳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编者按: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在本次两会上提出“三高共管”的建议,即在高血压、高血糖基础上,进一步将高血脂管理纳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霍勇教授在《国际循环》的采访中认为,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体现了“健康中国行动”走向基层、走进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霍勇教授
《国际循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在此次两会“健康中国人”论坛上提出“三高共管”,在高血压、糖尿病基础上,将高血脂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这一提议主要是基于什么样的现况和背景?
霍勇教授:过去30年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率一直在上升,主要与相关危险因素持续升高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所谓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国家长期以来的卫生投入对上述危险因素的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高脂血症依然是上升最快的危险因素,而且还没有被纳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对此,医、政界一直在积极呼吁,并且我们在政协会议上多次提案,在这几年有了很好的回应。
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提到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并在去年推出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第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三高共管”。然而,如何将血脂和其他危险因素一样进行有效的综合管理,我们还没有具体的方案。所以这次两会上我们建议首先从药品开始,将血脂管理的一些药物,也像去年在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里面提出的高血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那样,在住院和门诊都能报销,进一步推动“三高共管”落到实处。
《国际循环》:在落实“三高共管”,强化慢病管理水平中,高血压、糖尿病的社区、基层管理已经有很好的经验了;而将高血脂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可能仍面临哪些短板或亟待解决的困难?
霍勇教授:首先我想强调的是血脂管理在基层落实是没有技术问题的,关键还是体系建设。尽管我国已经把高血压、糖尿病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但收效还不尽如人意,例如高血压的知晓率只有50%,治疗率只有30%,控制率只有百分之十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从社区层面真正落实到居民的全面健康管理还需要加强。这次疫情期间,社区实行结果导向、定人到户、定人到人的网格化管理,收到了很好效果。这些良好的经验如果能运用到慢病管理当中去,再增加药物的可获得性,那么血脂管理问题无疑将得到很好解决。
《国际循环》:随着医改深入,我们国家已经逐渐建立了完善的三级诊疗网络。若将高血脂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三级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到社区、基层医院,应当各自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霍勇教授:还是应该强调体系建设,我们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尤其是我们的乡村和社区医疗机构来负责人群的筛查,让这些医疗机构的全科医师对这些疾病的初级诊断和治疗管理发挥很好的作用;对复杂、严重病例则可以向上转诊,从而实现心血管疾病的三级联动诊治和管理。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网底”——基层医务人员的“守门人”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是受限于水平,而是积极性不太高。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很辛苦;二是他们的待遇不高,三是我们的体系里面要相当长的时间要收支两条线,导致他们没有这种职业诉求。这些因素导致我们的基层慢病防治体系始终无法有效建立起来。未来我们要努力实现健康管理、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的“三师联动、三师共管”,建设好慢病管理体系。
《国际循环》:《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 两大核心提出15项重大专项行动,其中就包括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对于高血脂的预防及管理,您对普通群众以及临床医生有什么样的建议?
霍勇教授:为了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9年国家卫健委制定、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这项行动计划是以路线图的形式具体规划了15项行动。首先是涵盖了主要疾病包括慢病、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各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理念。实际上是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这种战略转型。其中的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适当运动、心理健康和健康环境促进等前6项行动,都是针对我们目前疾病防治中心的公共方面的关键环节。
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是第11项,实际上是要以前6项甚至前10项为基础,强调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实现防、救、治一体化建设。医疗机构的工作是要和医疗体系建设联系在一起的,推动国家和区域医学中心的建设,让大病救治在短期内能看到成效。落实到社会层面上,则要让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能够得到迅速下降。
“健康中国2030”为我们勾勒了非常伟大而美好的人民健康蓝图,而“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则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这一蓝图的总体技术路线。下一步国家将会明确从各级政府和管理机构的责任,以及专业医生和医疗机构责任,在各个层面联系互动,有效地推动落实。将高血脂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为了让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向基层下沉,也体现了“健康中国行动”走进社区、走进家庭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简介
霍勇,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世界华人心血管医师协会会长、亚洲心脏学会主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副会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冠心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专业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促会心脑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救援学会心血管急救分会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研究院院长、《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主编、《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主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心血管专委会主任委员、华医心诚医生集团董事长、39互联网医院院长。
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领军人物,霍勇教授积极推动中国心血管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普及、规范和发展,取得了业界公认的成就和声誉。同时,在国家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尤其是创新型的H型高血压和脑卒中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和胸痛中心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居国际领先地位。并主持全国心血管病症质量控制和专科医师培训和认证体系建设,牵头制定多项国家疾病诊疗标准和心血管专业的指南和共识(30余项)。
霍勇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等多项国家级课题,33项国内外创新药物临床研究,在JAMA等顶级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文章219篇,发表中文文章484篇;主编学术专著68部,先后获得6项发明专利和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012年、2016年)、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第十三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2年)、吴阶平创新奖(201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后一等奖(201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年)等多个奖项。